科普知識

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是:首頁 > 科普知識
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布者: 發布時間:2017-11-16 閱讀:4144 次
    玉米絲黑穗病,又稱玉米烏米,是****性重要的玉米病害。北方春玉米區、西南丘陵山地和西北等地區發病較重。近幾年來,玉米絲黑穗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。
    一、癥狀
    玉米絲黑穗病屬于典型土壤傳播系統侵染性病害。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現癥狀。一旦發病往往全株顆粒無收。苗期發病幼苗分蘗增多呈叢生型,植株明顯矮化,節間縮短,葉色暗綠;有的葉片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斑;有的幼苗心葉緊緊卷在一起彎曲成鞭狀。成株期病株果穗較短,整個果穗變成一個黑粉包。苞葉破裂散出黑粉。
   二、病菌來源
     玉米絲黑穗是由絲軸團散黑粉菌引起的****病害。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,混入糞肥里或沾附在種子表面越冬。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—3年或更長時間。用病株殘體或病土漚糞未經腐熟的帶菌糞肥是重要的侵染來源。用病穗喂;蛭关i,冬孢子通過牲畜消化道后不能完全死亡,仍能引起田間發病。種子帶菌雖不如土壤帶菌重要,但仍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,是新區發病重要傳播來源。
  三、病菌侵染與發病條件
   玉米播種后,來自土壤、糞肥和種子上的冬孢子,遇到適宜溫、濕度等條件便萌發產生侵入絲,直接侵入幼芽的分生組織,**終形成黑穗。冬孢子萌發后,在土壤中侵染玉米幼苗的**適時期是從種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長至1—2厘米時。幼芽出土期間土壤溫濕度、播種深度、出苗快慢、土壤中病菌含量等與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程度關系密切。連年重茬連作造成土壤菌源量積累,導致病害逐年加重。
   四、防治方法
   1、選用抗病品種 應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有效途徑,應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,盡快淘汰感病品種。
   2、加強栽培管理 輪作,根據各地病情合理安排輪作,病重地塊實行與非玉米或高粱作物3年以上輪作。調整播期,根據地勢、土質、墑情、品種生育期和抗病性,結合茬口和地塊發病輕重,因地制宜靈活掌握播種期。避免不適宜的早播。提高播種質量,選用籽粒飽滿、發芽勢強的優良種子,提高抗病性。土壤要深翻、耙壓連續作業,貯水保墑提高地溫。播種要深淺一致,覆土厚薄適宜。采取一切措施快出苗、出好苗,縮短種子在土壤中的滯留時間,減少病菌侵染的機率。
   3、拔除病株 減少菌量,在植株病癥顯現后,病穗未開裂散出冬孢子之前,及時鏟除病株或病穗,并攜出田外集中掩埋。切忌讓病菌散落于田間增加田間菌量,造成第二年病害嚴重發生。
   4、藥劑處理 用三唑類****劑拌種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效果好,大面積防效可穩定在60%—70%。常用藥劑有:17%三唑醇(羥銹寧)拌種劑或25%三唑酮(粉銹寧)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.3%拌種。12.5%氰菌唑乳油100毫升加水8升混合均勻后拌種子100公斤,稍加風干后即可播種。12.5%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.3%拌種,風干后播種。2%立克秀粉劑2克加水1升混合均勻后拌種子10公斤,風干后播種。在使用時不得任意加大藥量,以免造成藥害。
     采用種衣劑處理種子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。對于不含有防治該病藥劑的種衣劑,應用后不但起不到防病效果,而且增加成本。
上一條:玉米大、小斑病的發生與防治 下一條:玉米禿尖、缺行缺粒的發生原因與預防
亚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